袁和平奇幻电影
1203
2023-08-20
冯认为,虽然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但电影的类型仍然比较单一。而他的最新力作《动物来袭》,则以他30年的导演功底积累,探索了儿童商业片领域的拓展。
文/看海
“我花了30年的时间研究电影,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努力让自己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能被更多的观众接触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正在接受采访的冯导演说。
这位因《红河谷》、《黄河失恋》、《紫日》战争三部曲而享誉海内外的第五代导演,早在1988年就凭借电视处女作《病毒金牌星期天》获得了飞天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单剧奖,这也是他的第一个最佳导演奖。在获奖的第二天,他看到了奥斯卡颁奖典礼授予黑泽明终身成就奖的新闻。
三十年后,冯仍然记得那天的获奖感言。黑泽明当时说:“我已经90岁了,我一辈子都在学习拍电影。我今天获得这个奖是为了鼓励我继续学习如何制作电影。”当时凭借处女作获得飞天奖最佳导演的冯,立刻从的获奖感言中顿悟。
“一个90岁的世界级大师还在说要学怎么拍电影。我怎么敢懈怠?我觉得这是一种修养。”
在提到自己的最新作品《动物来袭》时,冯表示,这可能是国内第一次以动物为主要角色来推动故事,为孩子们量身定制适合他们想象力的剧情走向。
一是以鲜活的动物形象为重点,打造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物冒险”电影。
世界上有很多所谓的“动物电影”,中国以前也有很多,但大多数情况下,动物在电影中被设定为普通的“道具”。虽然这类电影的主题往往是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兴趣、理解和感情,但往往突出了人类居高临下的爱或怜悯。真正把动物作为平等主角表现出来的电影并不多,尤其是那些能以孩子的视角去欣赏动物,与动物成为朋友的电影。
所以《动物进攻》颠覆了以往动物电影的设定模式,以动物为影片主角,以儿童共情的动物视角推进故事。当谈到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尝试时,冯表示,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非常“火热”,动辄上亿票房,但相对来说,这种类型的电影还不够丰富。
“在电影物种上的尝试和探索很少,原创的东西也不多。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喜欢创新想法的人。我喜欢在作品中尝试新的东西。”
这种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在冯早期的作品中已经有所尝试。
“我在剧本《大气消失了》里写过人和动物的发现。原来我们人类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那时候完全是想象。但是那个时代的想象力太单一了,电影时代,那是我的电影处女作。”
30年前,冯自编自导的科幻电影《大气层消失了》的剧本中,就已经表现出了牺牲自己拯救人类的动物的爱情情怀。
“现在我已经等了30年了,我觉得中国电影还没有人超越这种创新理念。现在电影技术和电影设备已经很好了,制作水平也相应提高了。我想再表现一次这样的感觉,于是就有了《动物袭击》。”
冯在气氛消失后称之为“磨刀28年之功”。他提到当年的“气氛消失”是基于直觉,结合现实生活;现在是思路先行,先有清晰的思路,不完全凭直觉。
另外,影片最大的特点是动物的镜头全部用实拍。
“我把这些动物培养成我的演员,根据我的故事一点一点调整它们在镜头下的状态,这样出来的东西比电脑特效更真实。这种方法是一种创新。”
在冯3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从未放弃对动物题材的探索。在《动物进攻》的创作过程中,他的想法是真实拍摄,虽然他知道会很难。
用真实的动物拍摄,不仅体现了“真实感”,更重要的是,这些活的动物比特效更能传达影片的主题。
“我们的父母应该知道动物是有感情的,所有养宠物的‘铲官’都应该知道,孩子更应该有感情。动物是有思想和感情的,它们的思想可以和我们交流,它们的感情不逊于人类。很多观众都会有同感。”
二三十年如一日,传递着戏里戏外的责任情怀。
《动物袭击》讲述:一场无人知晓的大灾难即将来临!决一死战,一个偶然能和动物对话的小女孩,从动物那里得知了这个可怕的消息。危机时刻,动物们行动起来,和女孩待在一起,冲上去对抗巨轮,拯救海洋,拯救岸上的城市,拯救所有的生命。当女孩和动物到达船上时,他们发现了另一个令人震惊的危机...
“在我的电影中,我一直试图通过故事让观众感受到我们对动物和我们的家园有一种责任和珍惜。”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冯不仅被政府授予中国环境大使,还被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形象大使。
冯曾多次踏足电影拍摄最艰苦的地方。黄河在农村,青藏线在高原,动物袭击也不例外。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去了四个国家,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无人区。虽然大城市的人都觉得无人区荒凉,但是冯导却用自己的力量对待别人。“作为本地人,这是他的家乡和故土。我们应该尊重他人,这是我的想法。我们去可可西里,这是无人区,就这么糟蹋?那是藏羚羊的故乡。”
拍摄过程中,剧组深入内蒙古边境,当地方圆数百里不见人影,但景色依旧保持着最原始的样子。“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好,很自然,但是蚊子也很多。晚上过后,蚊子就露出来了,厚得可以遮住所有的窗户,用尺子量一量。”虽然拍摄很辛苦,但冯的团队从来没有喊过苦,反而很兴奋,因为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他们能捕捉到中国电影中前所未有的场景。
冯对自然之美的这种执着和追求坚持了三十年。而这份苦心在《动物袭击》中达到了极致,因为“这是一部给孩子看的电影。”
“我希望在孩子们的心里撒下一颗责任的种子。”在镜头语言上一直深爱着自己家园的导演中国说,“这也是拍这部电影的一些原创想法。”
第三,人文精神和知识探索来源于家族血统。
无论是历史题材、军事题材还是儿童题材,为什么冯的作品总是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思考?
很多人问,为什么冯的电影与众不同?
对于这两个问题,作为知识型导演的冯坦言,这与家庭背景有一定关系。“电影题材的创新,靠的是知识。我有爱学习的天性,这可能和家族遗传有关。”
“小时候,我从爷爷的大书架上看过很多书。我爸爸也喜欢看书。他懂英、德、俄、日四国语言。我读的第一本双语书是《老人与海》,是我12岁时从父亲那里得到的。”
冯出生于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是冯的祖父。他就是傅,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学主任、数学系系主任,华的老师。当时北师大文学系的教授是李大钊和鲁迅。
数学家、教育家傅是最早将数论和平面几何引入中国教育的先驱,曾代表中国访问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
冯的祖父冯公良,1922年是一名共产党员。当时,中国只有100多名党员,几乎都是金门族青年知识分子。冯公良是唐山铁道学院的一名大学生。最早的党组织在唐山交大分校,他是支部书记。那时候他们要从唐山坐火车去北平听李大钊的课。
冯公良最后一次离家时,冯的父亲刚满一岁。当时正值1927年“白色恐怖”时期,冯公良被中央分配到上海,由周恩来安排前往苏区。他在九江与家人见了最后一面,然后去了苏区,后来死于第五次反围剿。
“这种来自我家庭的影响,是知识分子的那种东西,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近代经历了磨难。”至于自己的磨炼,冯提到,“当年分配给我的工作,是燕山石油化工总厂机修车间铸造车间的翻砂工。我很感激那一年。如果没有这八年的苦难,我不会知道人是什么。”
因此,冯认为这些苦难是命运的叠加,这使他不可能在以后的所有作品中不去思考民族精神和历史教训。在现有的条件下,以尽可能让观众开心的形式,他认为电影创作者“想要讲述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历史。”
“我经历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近代史,我们家三代人是怎样的过程,本该传承的对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都在血液里。”
在中国的导演中,冯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贵族出身”。作为一个出身名门的导演,他不仅在显赫的家世中得到了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更通过八年的历练体会到了“人”的真正含义。对于“贵族导演”来说,对普罗大众生活的透彻了解是弥足珍贵的。这就是为什么冯的“战争三部曲”特别打动中国和海外的观众。
“什么是真正的贵族?是对这个民族的一种责任,一种自觉的责任,自觉把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和工作放在第一位,把名利放在后面。这种精神就是贵族精神。”结合他的家庭背景和他的导演生涯,冯是这样理解“贵族精神”的。
“我觉得我做了30年的电影,就是为了让观众记住电影里积极的东西,让父母感动。观众记不记得你的名字并不重要。一个导演要有这个境界。”
30多年的电影誓言,28年的匠心雕琢。导演冯·的传世之作《猛兽》将于4月26日与观众见面。他会用怎样生动的想象力颠覆自己的认知,又会以怎样的诚意去发掘和丰富中国电影的类型?这一切都等着我们从影片中寻找答案!
,